
内涵式发展,是当前城市工作的关键。在2025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嘉汇优配,走出超大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等内容。在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被列为当前和今后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
从增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202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打造“珠江游”世界级滨水旅游品牌,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对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筹办,广州喊出了“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口号。海珠区积极落实有关要求,以内涵式发展的思维,提升从江岸到城央的品质。
春秋两届广交会、五一和十一长假、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今年以来,海珠区迎来一批又一批海内外访客。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幕在即,海珠区备足内涵式发展成果,以“世界级城市客厅”之形象,欢迎八方来客。

从滨江到阅江,多个江岸节点品质提升
“世界级城市客厅”,意味着海内外朋友到访时必会到此“打卡”。来广州,哪里是“必打卡点”?答案是珠江美景!据统计,2024年广州“珠江游”的游客人数便达到427万人次。《广州市打造“世界级水岸观光旅游目的地”工作方案》提到,广州将从船上、水上、岸上、楼上、天上五个维度,全面推进“珠江游”品质提升工作。“打造水岸互动都市滨江走廊”是岸上工作的重要内容。
珠江前航道是“珠江游”的主要游览点之一。经典的滨江路江岸和现代的阅江路江岸,构成了海珠区珠江前航道岸线。2024年以来,广州市推进阅江路(广州大道—猎德大道)品质提升项目、琶洲滨江立体人行交通工程、海珠涌人行桥工程(统称为“海珠江岸品质提升系列工程”)建议,截至2025年10月,上述项目的成果已初步显现。

想欣赏现代化的珠江美景?首选驻足广州塔。9月29日,广州塔旅游景区“上新”滨水大台阶。该台阶以“缤纷粤秀台”为设计理念,自广州塔二层平台向下方江岸延伸出一座涟漪曲线形态的看台。游客至此不但可以倚靠江边护栏感受徐徐江风,也可以在台阶眺望江对岸。

当然,适合观赏珠江美景的“打卡点”,不止广州塔一处。从广州塔出发,沿阅江路江岸向东行约700米,有一处既可清晰欣赏两岸美景,又便利通达河涌两岸的节点,那便是连接琶洲试验区与广州塔的黄埔涌步行桥,其以“榕生水岸、水鸟天堂”为设计理念,以“出行+休闲”的双重需求构建起了集休闲漫步、健康运动、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复合活动空间。站在富有流线感外形的步行桥上,游客可以向西欣赏对岸的珠江新城高楼景观,以及岸侧的广州塔;若游客视角朝东,则可以看到横跨珠江的猎德大桥,并可远眺琶醍、琶洲西区的繁荣景象。

想更加全面看清广州新中轴线全貌?沿阅江路江岸再向东行吧!琶洲滨江立体人行交通工程项目以“空中花园”姿态,即将面向公众开放。该工程以“碧水云桥”为理念,将4276个钢构件在琶洲西区高楼至阅江路江岸间,巧妙组合拼装出一组天桥型慢行系统。值得期待的是,游客站在桥面可以同时将珠江新城高楼、珠江及猎德大桥、广州塔、琶醍等城市地标尽收眼底。

除了阅江路嘉汇优配,在滨江路海珠涌口处,新开通的海珠涌人行桥以“帆影流韵”作为设计理念,以模仿桅杆样式的塔柱、模仿缆绳的拉索、模仿甲板的桥面,建设帆船形人行桥。海珠涌人行桥可让游客以全新角度眺望广州塔、珠江新城高楼、二沙岛等景色,成为连接珠江美景与沿岸文商旅资源的“观景窗口”。
从线下到线上,美丽江岸赢得声声点赞
海珠区以内涵式发展思维推动的“海珠江岸品质提升系列工程”建设,获得了线上线下的火热关注,不仅赢得公众点赞,还为广州争得世界级荣誉,擦亮海珠区“世界级城市客厅”之招牌。
据统计,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广州塔景区在8天内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8%。不少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争相“打卡”广州塔滨水大台阶。在网络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广州塔滨水台阶”等词条至今仍是网友的搜索热词。开通不久的黄埔涌步行桥,还荣获了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缪斯设计奖(MUSEDesignAwards)和全球未来设计奖(GlobalFutureDesignAwards)。
摄影爱好者程贺彬拍摄的广州主题的视频及图片作品在网上“出圈”,让不少网友通过他的作品更深入认识了解广州。10月19日,其社交媒体“Hobin-MK813”发表了珠江夜景主题视频《全运之光七彩羊城》,仅新浪微博平台便赢得了超过200万的阅读量;在微信视频号上,收获超2.2万次转发。广州塔滨水大台阶、黄埔涌步行桥、琶洲滨江立体人行交通工程纷纷“入镜”。
“这3个点位,都将是广州新的‘城市封面’。”程贺彬说。上述3项工程均为广州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重点打造的滨水空间提升工程,是“老城市新活力”的直观体现,特别是夜晚亮灯后十分璀璨。程贺彬表示,以前拍广州塔和珠江,更多是航拍大景观或者沿江平视。如今有了广州塔滨水大台阶,其本身的曲线设计就很好看,台阶本身也成了前景和框架,让“塔、江、城”的关系更有纵深感和立体感。黄埔涌步行桥的设计很有岭南韵味,它的结构也特别适合做视觉引导,让画面既有张力又不失柔和。琶洲滨江立体人行交通工程,把交通、生态、观景融合,连接现代写字楼群和珠江,让建筑群有了温度与呼吸。从摄影师的角度,该工程提供了全新的高机位,以空中廊道为前景,背后是广州塔和城市天际线的画面,取景构图的可创作性更大了。
一系列江岸品质提升工程在珠江前航道海珠段落地,显著改善了片区景观,同时成功打通江岸断点,为广大市民游客休闲观光、健身慢跑提供了便利。
据悉,早在2020年阅江路碧道琶洲会展中心段建设时,广州市便曾邀请华裔建筑师贝建中设计跨涌桥梁,减少碧道使用者遇到河涌出口时需要绕道行走的不便。
在“海珠江岸品质提升系列工程”实施前,珠江前航道海珠段存在黄埔涌、海珠涌两大江岸断点,市民游客步行至上述区域,需要绕道至阅江路、滨江路车行桥附着的人行道行走。而位于阅江路江岸和黄埔涌涌岸交界处的海珠区党建公园,也因江边慢行系统存在断点,公众较难进入。因为车行道和有轨电车道的阻隔,琶洲西区商务区人员难以直接前往邻近的阅江路江边碧道。
在一系列江岸品质提升工程实施后,黄埔涌和海珠涌均架设专用步行桥梁,其中黄埔涌步行桥还设有岔道,方便市民游客前往党建公园。经对有轨电车的线路优化并设置滨水大台阶,广州塔临江区域实现“还岸于民”。

江岸断点的打通,也为举办更多体育赛事或活动创造便利条件。2025年广州两会期间,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党委书记冼东妹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广州应抓住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举办的机会,提升城市形象,创办或引进体育赛事及产业,加强体育消费政策引导,创新体育消费模式。对于赛事及活动创新,冼东妹表示海珠区可利用江岸优势,举办特色跑步赛事或活动。2025年10月11日,海珠区便在广州塔至琶洲滨江立体人行交通工程之间,承办千人徒步活动,市民游客以慢行或慢跑方式体验江岸魅力。
“黄埔涌步行桥和海珠涌人行桥的建设,为我带来了极大便利。”广州市民冯广博说。冯广博居住和工作都在琶洲,有在江岸跑步的习惯,断点的打通,让他无需再为绕道而苦恼。即将开放的琶洲滨江立体人行交通工程,也将为附近上班一族提供便利,“不仅方便大家从写字楼直达江边,也为大家在空中架设了一处人车分流的道路,提升了行人和行车的安全性。”冯广博表示。
从江岸到城央,品质提升沿道路蔓延
“世界级城市客厅”的打造,不仅仅局限在江岸范围。浓厚的历史文化、富有烟火气的背街小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从海珠江岸向城央延伸。近两年来,海珠在全区范围内实施街区、道路、园林等19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在品质提升的赋能下,兼具活力与内涵的城央区域也以“世界级城市客厅”的面貌,向海内外朋友展现风采、敞开大门。

从江岸到城央,公众寻觅城市品质提升亮点时,必会经过年代各异、宽窄不一的道路。那些以“街”“巷”命名的道路,往往空间狭小,仅能容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过,它们有个俗称叫“背街小巷”,在海珠区西北片区随处可见。深入其中,公众可到达海珠开发最早的龙导尾、环珠、宝玉直等街区。在上述街区沿海珠涌边步行,便可来到隔山社区,它既承载着与瑶溪二十四景相关的历史记忆,亦是岭南画派的重要发源地。相隔不远、同样历史悠久的还有万松园社区。
这些社区,曾面临着公共设施老旧、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通过街区品质提升,老社区老街区的老旧建筑外立面得到翻新,建筑本体得到保护,排污排水设施得到更新。街区品质提升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化功夫,在狭小的街巷内设计出口袋公园、小广场等公共空间。一番品质提升,老街区老社区活力倍增。

当市民游客行走于江南大道、工业大道、东晓南路、昌岗路、新滘路等道路上时,会惊喜发现人行道铺装已替换为更加美观耐用的花岗岩人行道砖,行车于此则可以感受到车行道罩面、破损路面高品质修复后所带来的畅顺感。享有“花城”雅称的广州,总能以“花”为媒传递城市浪漫。漫步海珠区的道路,随处可见花朵绽放,无需刻意寻觅,便能与这份秋日烂漫不期而遇。位于江南大道华海大厦的人行天桥,因品质提升而有了全新的外立面,玻璃护栏上绘有广州市花木棉的精美图案。在东晓南立交桥,驾车畅行的市民,还可在立交桥的两旁,欣赏到簕杜鹃花海。

广州的花海,不局限在道路上。位于新滘中路南侧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在夏末初秋时节,正以2万平方米的“千层糕花海”,迎接着海内外到访的朋友。除了赏花,公众还能在这里呼吸新鲜空气,看鱼鸟栖息。据悉,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近期还完成了水系疏通、垛基果林复绿、栈道栏杆翻新等工程,既为候鸟迁徙提供新栖息地,也为市民增添“森呼吸”打卡点。
“走出家门2分钟,就有一个公园广场可以逛,不用出街区了。”看到龙导尾片区建设口袋公园及小广场,家住南华西街兆龙里的居民陈剑锋为此“点赞”。据他介绍,该地块原本是一处开发不畅、闲置多年的“烂尾地”,如今被开辟为口袋公园及小广场,解决了龙导尾片区缺乏公共空间的问题。现在他出门买菜、闲时休憩乃至会见亲友,都会到口袋公园、小广场处,“感觉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街坊间的‘客厅’。”除了口袋公园和小广场,陈剑锋表示,过去一年来,龙导尾片区不少老旧建筑的外立面得到翻新,流动商贩乱摆卖得到整治,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还在居民的建议下得到挂牌保护。整个街区相比微改造前,明显更有活力,幸福指数也大大提升。
从颜值到内涵,聚力打造世界级城市客厅
“由江岸延伸至城央的整体提升工程,不仅完善了城市功能,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更可以让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共同享受城市建设发展红利。”海珠区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珠区将延续内涵式发展思维,常态长效做好后期成效维护和精细化管理,让精品工程长久惠民,锚定打造“世界级城市客厅”这一城市建设目标,力争在建设和管理上取得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之成果。
2025年海珠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围绕世界级城市客厅、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新质生产力创先区等建设目标,进一步促进广交会创新发展,通过以展促招、以展促消、以展促贸,持续挖掘采购商资源,实现“展商”变“投资商”。提升广州塔的文旅功能,聚势发展演艺产业,推动广州塔上演一批精品好剧,开通广州塔低空文旅等示范航线,推动“客流”变“商流”。科学谋划海珠湿地保护修复,深入推动国家植物园海珠示范区建设,实施“湿地+”开发行动。加强西部文商旅融合,打造老城市新活力示范,以西部城区老旧房屋连片改造为契机,盘活老旧物业,打造“街区即园区”新模式。
潮涌珠江,乘风破浪。站在“十五五”发展的新起点上,海珠区正以昂扬姿态聚力前行。无论是打造世界级城市客厅和广交会贸易枢纽,还是做强广州塔地标经济、擦亮湿地“金字招牌”,亦或是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推进城市更新和治理升级,无不彰显海珠提升城区能级、增进民生福祉的坚定决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颗“海上明珠”必将以更具活力的姿态、更富底蕴的气质、更趋完善的城市功能,惊艳亮相世界舞台,绽放出老城市与新活力交融的独特光彩。

文|梁怿韬嘉汇优配
N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